政务公开
服务业统计
时间:2017-12-07 09:48:00      来源:      点击:

一、服务业统计职责

组织实施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服务业个体经营户,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规上重点服务业企业的劳动工资的统计调查,收集、汇总、整理和提供统计调查数据;检查和评估统计数据质量;开展统计分析;组织指导有关统计业务基础建设工作;

配合经济普查和投入产出调查中服务业单位报表的上报工作。

组织管理县直各部门统计资料备案工作。

配合组织管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工作,

做好各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服务业统计统计范围及标准

统计范围:为磁县辖区内11个服务业行业门类(即职责中组织实施的行业)中:规模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限额以上非企业法人单位、重点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以及有固定经营场所、持续经营三个月以上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

重点服务业企业标准:年末从业人员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并实行联网直报

非企业法人单位标准:①从事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全部法人单位。②全年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交通运输业法人单位。③全年收入200万元及以上、执行行政、事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其他会计制度的其他服务行业法人单位。

三、服务业报表流程、表种和报告时期

1、服务业报表流程

重点服务业企业,按照国家统计规定全部实行网上申报,企业从企业一套表平台上独立上报,任何单位不能干涉和授意企业上报数据,也不能代企业上报。县局只能从内网上查询、审核、汇总,不能修改数据,如果修改上级统计部门根据IP地址马上即可查出,就违反了“四条红线”规定。

非企业法人单位分两种方式报:一是部门(即教育、卫生系统单位)报表实行条块结合的原则,既往本系统报表,同时往县统计局报表备案,两个系统的基层表由主管部门初审、整理、汇总后,报县统计局审核无误后,再向系统上报;二是统计局直管单位由县统计局负责开会布置业务培训下发统计调查表,要求被调查单位独立按指标概念及取数要求填报统计调查表,审核无误后上报县局,县局统一对被调查单位的统计调查表进行收集、整理、技术上审核、汇总上报。

服务业个体户上报:全县个体户样本是按照河北省统计局服务业个体户抽查方案规定由县局以经济普查个体户数据库为总体分行业抽取样本,在有县统计局负责开会布置业务培训下发统计调查表,要求被调查户独立按指标概念及统计数据取材要求填报个体户调查表,审核无误后,逐级上报村、乡镇审核,最后县局统一对被调查单位的统计调查表进行最终收集、整理、技术上审核、汇总上报。

2、报表种类

重点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非企业法人单位上报表有年报和定期报表两部分。年报:法人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重点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非工业单位能源消耗情况、信息化情况、重点物流企业月经营情况。定期报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重点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重点物流企业月经营情况。

服务业个体户是定期报表:定期报表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经营情况、服务业个体户经营情况调查表。

总体以上服务业行业涉及的规模以上非企业单位、重点企业服务业单位和服务业个体户经营情况调查表中的各项税金、固定资产原值、本年固定资产折旧、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利润总额、收支结余统计指标都是计算分配法服务业增加值的主要指标依据,故必须加大相关业务责任部门的监管力度。

四、主要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本年折旧: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合计数。根据会计“财务状况变动表”中“固定资产折旧”项的数值填报。若企业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核算中《资产减值准备、投资及固定资产情况表》内“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项本年增加数填报。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营业税金及附加:指企业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应从经营收入中抵扣的税金和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营业利润: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营业利润为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再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营业利润为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后,再减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的金额。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利润”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亏盈总额。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利润总额”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利润总额为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利润总额为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再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应付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会计科目“应付职工薪酬”的贷方累计发生额填报;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将上述职工薪酬包含的科目归并填报。

固定资产原价:指单位在购置、自行建造、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的全部支出总额。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原值”科目中的年末数填报。

固定资产标准: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

本年收入合计:指行政事业单位本年度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行政单位包括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其他收入;事业单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基建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此指标取自于会计“收入支出总表”中的“收入合计”年末数。执行《民办非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取自“业务活动表”中的“收入”本年累计数合计。

本年支出合计:指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情况,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包括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事业单位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结转自筹基建。此指标取自于会计“收入支出总表”中的“支出总计”累计数。执行《民办非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取自“业务活动表”中的“费用”本年累计合计数。

工资福利支出:指单位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具体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和上述未包括的人员支出。此指标根据“支出明细表”中的“工资福利支出”累计数填列。执行《民办非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从“费用明细帐”中相关指标计算填列。

期末从业人员:指报告期末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全部实有人员。

    附件下载:
【打印】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